- 黃永超;譚小群;張曉宇;朱力敏;王戰璽;
撓性接頭角剛度的測量精度直接關系到陀螺儀的控制精度和靈敏度,但傳統方法存在較多問題。根據撓性接頭角剛度靜態測量原理,基于不同的加載方式提出2種角剛度靜態測量方法,即機械式加載角剛度測量和壓電式加載角剛度測量。搭建以電動傾斜臺為分度加載驅動的機械式撓性接頭角剛度測量系統,進行撓性接頭角剛度測試試驗,得出撓性接頭角剛度數值。針對機械式加載測量方法中測試結果不穩定的問題,設計利用壓電促動器的靜態加載機構,提出了一種利用壓電促動器測量撓性接頭角剛度的方法。使用ANSYS Workbench對壓電加載機構位移輸出進行仿真,位移輸出滿足撓性接頭角剛度靜態測試加載要求,驗證了壓電式靜態測量方法理論的可行性。
2016年05期 v.37;No.132 423-430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293K] [下載次數:80 ] |[網刊下載次數:65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132 ] - 沈新民;涂群章;張曉南;殷勤;王東;
通過等離子體氧化、熱氧化、電化學氧化在碳化硅基材上獲得軟質氧化層,利用軟磨粒拋光實現氧化物的快速去除,有利于提高材料去除效率、提升加工表面質量。研究發現,通過等離子體氧化輔助拋光,表面粗糙度RMS和Ra分別達到0.626nm和0.480nm;通過熱氧化輔助拋光,表面粗糙度RMS和Ra分別達到0.920nm和0.726nm;在電化學氧化中,基于Deal-Grove模型計算得到的氧化速度為5.3nm/s,電化學氧化輔助拋光后的表面粗糙度RMS和Ra分別是4.428nm和3.453nm。氧化輔助拋光有助于燒結碳化硅加工工藝水平的提升,促進碳化硅零件在光學、陶瓷等領域的應用。
2016年05期 v.37;No.132 431-440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899K] [下載次數:247 ] |[網刊下載次數:96 ] |[引用頻次:8 ] |[閱讀次數:117 ] - 喬曉利;
高速電主軸性能的好壞直接決定著高檔機床的發展,而切削系統的動態特性及振動控制效果又與電主軸的性能密不可分,它們互相影響、協同決定著機械加工過程中的切削效率、工件的表面質量以及刀具的使用壽命。為此,對磁懸浮電主軸、磁懸浮軸承-柔性轉子系統建模理論和動力學特性及柔性磁懸浮電主軸轉子振動主動控制技術的現狀進行了評述,指出了目前柔性磁懸浮電主軸切削領域中所存在的問題,并對磁懸浮電主軸研究的發展趨勢及應用前景進行了預測。
2016年05期 v.37;No.132 441-448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435K] [下載次數:578 ] |[網刊下載次數:133 ] |[引用頻次:8 ] |[閱讀次數:110 ] - 馬付建;陶德松;宮臣;康仁科;張生芳;沙智華;
磁性磨料光整加工技術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光整加工技術,與低頻振動和超聲振動相結合,可實現高精度、高質量和高效率的光整加工。介紹了磁性磨料光整加工、振動輔助磁性磨料光整加工及超聲輔助磁性磨料光整加工技術的原理和特點及相關的國內外研究現狀。根據難加工合金材料復雜曲面的特點,提出實現復雜曲面磁性磨料光整加工,需要就以下問題開展進一步研究和探索:通過提高加工間隙的磁通量密度及磁能與其他能量復合來提高光整加工效率;建立復雜曲面磁性磨粒光整加工過程控制函數;探討在磁極工具的空間幾何約束作用下復雜曲面磁性磨料光整加工工藝的規劃方法等。
2016年05期 v.37;No.132 449-456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222K] [下載次數:202 ] |[網刊下載次數:102 ] |[引用頻次:6 ] |[閱讀次數:103 ] - 林歆悠;翟柳清;林海波;
分析了目前能量管理策略的2種研究方法——基于動力系統運行狀態的控制策略和基于行駛工況的控制策略的優勢及不足。著重針對基于行駛工況的控制策略進行探討,指出:基于已知行駛工況的全局優化策略運算過程耗時長且計算量大,難以直接在實車上應用,但可用于作為理想的優化控制參考目標;為了實現實時優化控制,目前主要采用基于工況識別的控制策略與基于模型的預測控制等方法,探索基于行駛工況預測的實時優化控制策略并獲得接近離線優化的控制效果,成為新的研究熱點和管理控制策略的研究趨勢。
2016年05期 v.37;No.132 457-463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096K] [下載次數:439 ] |[網刊下載次數:148 ] |[引用頻次:9 ] |[閱讀次數:131 ]
- 施樂;石亞欣;羅青枝;殷蓉;李雪艷;安靜;王德松;
為研究納米復合材料的可見光催化活性和催化穩定性,用簡易方法制備了具有共軛結構的聚乙烯醇衍生物(DPVA)改性的TiO_2基可見光催化劑,采用X射線衍射(XRD)、傅里葉紅外光譜(FT-IR)、掃描電子顯微鏡(SEM)、紫外可見漫反射光譜(DRS)和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等對DPVA/TiO_2納米復合材料進行了系統的分析與表征。以羅丹明B為模型污染物,通過跟蹤該類納米復合材料存在條件下羅丹明B的可見光降解反應,考察可見光催化活性和穩定性。結果表明:微量的共軛聚合物DPVA附著在納米TiO_2表面,沒有影響其晶型和晶粒尺寸,但顯著提高了納米復合材料的可見光吸收能力和可見光催化活性;當PVA與TiO_2的質量比為1∶200時,復合微粒表現出最好的可見光催化活性;該類納米復合材料具有較好的可見光催化穩定性;在該類可見光催化降解羅丹明B的反應體系中,催化活性中心主要為納米復合材料內的光生空穴。
2016年05期 v.37;No.132 464-470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200K] [下載次數:139 ] |[網刊下載次數:134 ] |[引用頻次:2 ] |[閱讀次數:140 ] - 張勇;孫艷美;原現瑞;楊毅華;
肽鏈轉角結構的形成與其結構中分子內氫鍵的存在有著直接關系,可通過檢測肽鏈中分子內氫鍵的存在情況對肽鏈轉角結構進行研究。為了深入研究具有轉角結構的肽類化合物,以甘氨酸、L-脯氨酸為原料,叔丁氧羰基和苯胺為封端基團,在HBTU,HATU縮合劑的作用下制備了2種三肽和3種四肽。通過1 H NMR,IR及MS對合成產物進行結構表征,用核磁共振等梯度變溫氫譜實驗對合成的多肽分子內氫鍵進行檢測,用~1H-~1H NOE對形成的分子內氫鍵的羰基位置進行推測。實驗表明:在合成的5種多肽中,有3種多肽形成了分子內氫鍵,2種未形成。在形成分子內氫鍵的多肽中都有-Gly-L-Pro-Gly-片段,而只有-L-Pro-Gly-或-Gly-L-Pro-片段的多肽未形成分子內氫鍵;形成分子內氫鍵的羰基位置為與苯胺氮氫相連的羰基,形成分子內氫鍵的氮氫位置為與叔丁氧羰基相連的氮氫。
2016年05期 v.37;No.132 471-476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882K] [下載次數:112 ] |[網刊下載次數:108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147 ] - 劉洪杰;陸文超;賈芳;邢山川;張思思;劉少杰;
介紹了傳統熱固性植物油基聚氨酯的改性方法,包括物理改性(填充改性和共混改性)和化學改性(接枝共聚改性、交聯改性、互穿聚合物網絡改性)。用于物理改性的材料主要有SiO2等無機物和纖維素等有機物,利用苯乙烯、丙烯酸酯等單體與聚氨酯接枝共聚是化學改性的主要方法。評述了熱塑性聚氨酯的特點、制備方法及應用領域,重點介紹了油酸基熱塑性聚氨酯的制備、性能及應用。對植物油基聚氨酯的發展前景作了展望:采用表面引發活性聚合等方式對傳統的熱固性聚氨酯進行可控化學改性;運用點擊化學方法對熱塑性聚氨酯進行改性,促使其多功能化。
2016年05期 v.37;No.132 477-484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200K] [下載次數:345 ] |[網刊下載次數:108 ] |[引用頻次:5 ] |[閱讀次數:141 ]
- 劉洪公;王學軍;李冰瑩;孟潔;
針對當前中國檢測橋梁裂縫依賴人工目測,危險系數極大的落后現狀,研究了一種基于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檢測方法,以提高橋梁安全診斷效率,降低危險系數。結合機器視覺和卷積神經網絡技術,利用Raspberry Pi處理器采集和預處理圖像,分析裂縫圖像的特點,選取效果檢測和識別裂縫效果最佳處理算法,改進裂縫分類的卷積神經網絡模型(CNN),最終提出一種新的智能裂縫檢測方案。實驗結果顯示:該方案能夠找到超出橋梁裂縫最大限值的所有裂縫,并可以有效識別裂縫類型,識別率達90%以上,能夠為橋梁裂縫檢測提供參考數據。
2016年05期 v.37;No.132 485-490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124K] [下載次數:954 ] |[網刊下載次數:131 ] |[引用頻次:50 ] |[閱讀次數:129 ] - 甄然;司超;吳學禮;張建華;武曉晶;
沖突解脫要求飛行器采用一種有效的方法來滿足工作環境的限制。針對飛行器在多障礙環境下的沖突解脫問題,提出一種能夠滿足限制條件的改進粒子群算法(PSO)對沖突進行解脫。所提出的新算法(DARPSO)相對于經典粒子群算法有2個優點:第一,考慮了障礙對尋優過程的影響;第二,具有跳出局部極小的能力。仿真實驗結果顯示,所提出算法的優化效果要優于標準粒子群算法。將改進后的算法應用到飛行器沖突解脫過程中并進行仿真,結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能夠有效地指導飛行器躲避障礙,完成沖突解脫。
2016年05期 v.37;No.132 491-496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878K] [下載次數:124 ] |[網刊下載次數:135 ] |[引用頻次:14 ] |[閱讀次數:175 ] - 劉寶友;王濤;馬延龍;
為了促進賽事的公平性、實現人性化的賽程編排設計,同時達到減少出行里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目的,采用計算機輔助建模的方法,對中超賽程編排進行優化研究。假設以總體出行里程最短、兼具賽程的公平性和設計的人性化為優化目標,以百度地圖提供的球隊所在城市間的距離數據為依據,通過改進模擬退火算法對2015年中超賽程編排進行優化,運用Matlab求解得到最優方案。結果表明:在最優賽程安排下得到的各支球隊最優出行里程為5.022×10~5 km,相對2015年中超的實際賽程編排總里程減少了12.08%,由此節省燃油14.50t,減少排放二氧化硫43.9kg,對大氣中二氧化硫減排的貢獻率為11.11%,節約資金91 467.4元。該結果可以為中超實際主客場賽程編排的優化提供參考。
2016年05期 v.37;No.132 497-502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040K] [下載次數:108 ] |[網刊下載次數:121 ] |[引用頻次:2 ] |[閱讀次數:141 ]